甘肃漳县的地方论坛-漳县人自己的论坛-草根阶层的声音、草根阶层的生活

鸟瞰地球 发表于 2013-7-17 09:39:33

任永正文学作品欣赏之三

本帖最后由 鸟瞰地球 于 2013-7-18 09:22 编辑

任永正,漳县遮阳山风景区工作人员,喜爱文学创作,奇石收藏。


                                                                                    遮阳扇鼓   民俗奇葩

                                                                                                任永正

       扇鼓,也叫羊皮鼓,为手执单面鼓,鼓面以除毛的羊皮做成,鼓架成扇形,直径约40厘米,由圆钢打锻成方型曲制而成,手柄下带有拧成麻花状的三个互连成倒“品”字形的圆环,每环中各套有三个中有圆孔的铁圆片,鼓锤用彩绳编成,长约30厘米,直径约1厘米,成棍形,中有钢丝,表演时左手执鼓按节奏上下抖动旋转,铁环发出有力的铿锵声,右手执鼓锤随节击鼓,鼓声清脆悠扬。表演者动作步法随节奏旋转跳跃,变化复杂,时而象现代街舞,时而似少林武术,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扇鼓,起源于汉,兴于宋,盛于明,源于陇上古代人民安神祭鬼和驱魔的迷信活动。至今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解放前农村地区都盛行“师公子”耍扇鼓念咒语搞“传神”、“下阴”等迷信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过“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运动,又随着国家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千百年来坑害曚骗人民的迷信活动基本消除,替而代之的是现代全新的科学思想。就在科学代替迷信的今天,具有创新意识的陇上人民,摈弃了扇鼓原来做为从事迷信活动工具的作用,继而传承弘扬了它娱乐表演的优秀方面。特别是在武山滩歌镇和漳县武阳镇,扇鼓表演已形成民俗,形成特色,已成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项群众娱乐活动。
         漳县国家4A级景区遮阳山为了丰富游人文化娱乐的多样性,在二00六年组建了一支队伍庞大的扇鼓队,由原来民间十几人的小队表演扩大成八九十人或上百人的宏大阵型,表演时鼓手列为两队,各人手执扇鼓一把,由一人在队外敲锣指挥,队形、鼓节、动作皆听锣音而变化。鼓手头戴披肩假发,上身穿翻毛羊皮袄,下身穿豹纹裤靴,貌似“野人”,时而正步行走,时而奔跑跳跃,时而左旋右转。队形时而如一字长蛇蜿蜒行进,时而似蛟龙盘旋卷动,伴加锣鼓动地,声传数里之外,场面热烈状观。观者莫不精神振奋,意气激杨,恒久难忘。
       遮阳山扇鼓队自组建以来,通过不断排练创新,已日臻完美,每年正月十五进城表演,为武阳大地频添节日喜庆色彩。特别是在遮阳山天华度假村年年篝火晚会上,遮阳山扇鼓表演更是特色显明,一支独秀,给八方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宣传遮阳山发挥了特有的功效。二00七年秋月的一次篝火晚会上,现任定西市旅游局局长的陆文军同志当时看了遮阳山扇鼓表演后挥毫题词:“遮阳扇鼓,民俗奇葩”陇上胜景遮阳山,不仅以她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四海游人,更以她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她神秘诱人的风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任永正文学作品欣赏之三